止 妄
止的原意
停止一切造作與妄想
然而凡俗之人,卻非欲止,即能止也
止的法門
於天台《小止觀》中,乃云修止,略有三種:
一者繫緣守境止─所謂繫心鼻端.臍間等處,令心不散
其實,專注於數息.隨息.誦經.持咒.念佛等,亦皆屬於「繫緣守境止」
以制心一處,而止息餘妄念也
二者制心止─所謂隨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馳散
三者體真止─覺悟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之皆從因緣生,無有自性;若心不取,則妄念自息
制心止
不再把心專注在任何方法或對象上
而只是用心內觀,如察覺到心有任何念起,即截止之
時 機
既任何專注的對象,本身都是妄念;則不用之,豈非更直接
於數息和隨息中,已用到氣息微弱,而不方便再用也
方法其實很簡單明瞭,但是:
1.察覺的能力,夠不夠敏銳?
2.對妄念的判斷,是否嚴謹?
何等是妄念?何等非妄念?有念皆妄,無有非妄念者
若皆無妄念時,又當用什麼方法呢?其實,這還是妄念哩
3.能否一覺察到妄念,妄念即能自止
或妄念尾大不掉如蒼蠅,驅之復來
若前三項,用之不力,即表示你止的功夫尚差
還宜先回到「繫緣守境止」的方法中練習,待功夫淳熟了;才堪直用「制心止」的方法
體真止
前云:有念皆妄。其實只是對治方便,而非真諦
否則,如佛之說法,豈非也是妄念耶
如《六祖壇經》云:
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是於此岸
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
故非將水堵塞不流了,才能至彼岸
故所謂妄者,非念便妄;而是「作意」成妄
以作意故,能所對待,心物區分
而作意者,若再區分,還有「作」與「受」之不同
以為內在中,有個「能作」者;故能見.能聞.能知.能覺,能打妄想也
這「能作」者,即是主動也
反之,若以為內在中,有個「能受」者;故成見聞.覺知之作用
這「能受」者,即似被動也
總之,皆不出「我見」與「我慢」之現行而已
返妄歸真
然而,眼非能見,耳非能聞;而是為具足眾緣故,得成見聞
如唯識學所謂:九緣生眼識。九緣者,乃:1.明 2.空 3.根 4.境 5.作意 6.根本依 7.染淨依 8.分別依 9.種子
是以眾緣未具,雖作意欲見,而不能見
同理若眾緣具足,雖作意不欲覺知,而不能不覺知
故從以上的經驗中,可體認「本無我」也
若更從「眾因緣生法」的理諦中,更能肯定無我
以無我故,內在之作意者本不可得
於是乎,因作意而成的妄,亦不可得矣
既無妄可得,豈非一切皆真矣
故諸法本真,非覺悟.證得後,才為真
從「眾緣生法」的觀點來看,既無妄可除,亦無真可求
於是,既體認得真諦,還需去止息妄念嗎
既無妄念可得,當無妄念可除;一切乃安於當下而已
而既已安於當下,又有什麼妄念可打的呢
其次,眾生乃為「有我」而百般計較,千樣妄想
若已覺悟無我,則復為誰妄想.計較呢
像火,若不再加薪,便不久熄滅矣
不用去滅火,只是不如薪而已
小 結
總之,於體真止中,主要是止妄,而非止念
若悟妄性本空,則不止自止,不除自除矣
故這不當只是修定的功夫,並且是慧觀的成就
以慧來成就定,這才合乎「八正道」的修學次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