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布施的原則

布施的原則

(一) 甚麼是清淨的布施?

a)能如法得財布施者,是名清淨施。

b)觀無常財,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清淨施。

c)為破煩惱故,而行布施,是名清淨施。

d)為淨自心因緣,而行布施,是名清淨施。

(二) 關於布施的種種條件。

a)當布施時,不選他人是否有無德行。

b)當布施時,不說他人善或惡。

c)當布施時,不選擇是甚麼皮膚。

d)當布施時,不可看輕他人,或要求他人,或不禮貌。

e)當布施時,絕不可惡口罵人。

(三) 學習布施,可以永遠離開四種惡法。

a)生生世世遠離偷盜的過失。

b)生生世世遠離愚痴和懷疑。

c)生生世世遠離邪思、邪念,以及邪見。

d)生生世世遠離貪欲、慳悋。



(四) 凡布施之人,若施心不正、不清,布施之後皆不能獲得如是
勝妙福報。

a)開始先多發心,後來不知何故變成給少。

b)喜歡選擇劣物(指壞的,不好的物品) ,持於施人。

c)縱使是已布施出去,後來還是覺得不值得,或感覺有點可
惜,以及心生悔恨。

(五) 凡是只求施恩望報的人,他永遠得不到上妙果位的成就。

a)布施之後,看見受施者的過失。

b)布施之後,要求受施者做這做那東西(利用他) 。

c)布施時,自己的心不能平等布施。

d)布施之後,自己一直在別人面前誇耀自己。

e)布施之後,還以惡口罵人,一直講他、念他。

f)布施之後,要求他人(受施者) ,還以兩倍功德。

g)布施之後,自己內心中經常生起對受施者的疑心。

h)布施時,開始先說我沒有錢,過後才又慢慢的要給不給的
樣子。

(六) 學佛者、修行者,對於布施的基本原則。
a)布施給予貧窮的人,因為我們可憐他、憐憫他。

b)布施給我們的怨家,因為我們最不會對他要求回報或報答我
們。

c)布施給那些最有福德的人,因為我們的內心會生起歡喜的心和尊敬的心。

(七) 佛陀說:布施有四種情況,哪四種?

a)布施多而的少福報。
有一種人,非常愚痴,用殺生來拜祭,而且又花費金錢,
飲酒作樂,勞民傷財,無有福慧。

b)布施少而的少福報。
有一種人,以慳貪的心理,惡意的心理,布施給那些所謂的平凡道士,平凡的修行者,以是故,兩者皆俱愚痴,是故無有褔報。

c)布施少但是獲得大福報。
有一種人,能夠以慈悲的心,護持奉養有道慧又有德行的出家修行人,他們出家修八正道,用過我們施主的飲食,能用功精進辦道、拜懺、誦經、共修,雖然布施少許,但是福大彌天。

d)布施多而又的福報大。
有一種人,看見那些用功修學的出家人,好學不倦,又看見他們對人生苦短,國土危脆而認真修道。之後變心生恭敬讚嘆,出錢出力,護持起塔蓋寺,維持精舍園林,種植花果樹林,以及供養三寶,常住住眾,四事無缺乏(衣物、臥具、食物、醫藥費用等),所獲之福報,猶如印度五大河流,流入大海,福報綿源不絕,世世不斷,其福亦爾。
(八) 當我們布施之後,又生悔恨心,原因是:

a)因為貪念執著自己的財物。

b)因為內心充滿了不明布施的意義(邪見故) 。

c)因為看見受施者的過失。

d)因為深怕丈夫或家人責怪多事。

e)因為害怕自己錢財施盡,自己受苦。

f)因為看見別人布施之後,有落難的感覺,或者看見施者以之悽悽慘慘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