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六妙門(一) 數門

序 言
學佛的兩大要門:
解門:從聞思中,建立正知見
行門:從修持中,契入印證

行 門
就中國佛教而言,行門乃簡分為:禪.淨.律.密
今天乃就禪法而言

其次,就禪法而言,又分頓悟與漸修
然而若無漸修的基礎,又從何而有頓悟呢

故六妙門的修行要義,乃是希望能從漸修的基礎中,以培養頓悟的可能性
這跟天台的說法,略有不同

六門略說
前三門:數.隨.止,乃偏於修定
後三門:觀.還.淨,則圓成於慧

道與乘
就道與乘的關係作比喻
慧學如地圖與方向盤,而定學則如煞車與動力系統

定學:就消極意義而言,似只有止─只是煞車裝置
但就積極意義而言,乃能從專注而發揮更大的功效
故經上言「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在三十七道品中,稱之為「四神足」

數息法
修定的大原則,其實只是「制心一處」而已;故法門可有無量無邊
今何以選擇,從「數息」入門

以數息法,能兼具:調身.調息.調心的功能;故選擇從「數息」入門
調身粗言之,即跏趺坐七要領;至於細微處,即是調脈也
而調息,則有風.喘.氣.息四相
最後調心,不昏沈.不散亂也

先以跏趺坐,坐穩,放鬆;注意鼻端,看守呼吸
順自然的呼吸而數,數出即不數入,數入即不數出;數字從一至十

漸將注意力,集中於數字上
若數丟了,數過了;則從頭數起

對妄想的態度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不壓抑妄想,不仇視妄想;也不累積妄想
過去者已逝,未來者不憂,當下者分明

對妄想的觀照
妄想有大.有小,妄想有粗.有細,妄想有顯.有隱
念頭,恰如浪頭;一個大浪中,其實涵著無數的小浪
而一小浪中,又隱涵著無數的細浪

如世間,不可能有完全的風平浪靜
阿伽陀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故於修定的過程中,不要因急求定相而粉飾太平;以自我暗示的方式,謂已心平念止矣
而應致力於察覺更細微的妄想
用「箍子」的比喻:若箍孔很大,則只能箍除較粗重的妄想
箍孔的大小,一方面與所用的方法有關
另方面,也與個人觀照的能力有關

定力的培養,除專注於方法外;更重要的是當不斷地去消除更細微的妄念

數息的層次
一.未用方法前,雜亂而無主題
二.初用方法時,主題時斷時續
三.漸入佳境時,主題已能延續用十五分鐘以上
四.更上層樓,主題雖能連續不斷;但猶夾雜一些細妄念
所謂細妄念,乃包括:知覺.感受.幻境.夢境及未作意而現行的意識

五.三輪未空:我.方法.數字。根.塵.識。過去.現在.未來
簡言之,能所未泯.前後際在
六.一心境界:用而無意,無意而用;是忘我,而非無我
其實乃無任何覺受,必出境後方得知。時間乃一划即過,而有妄念的時間,在感覺上卻似連續的
七.無心境界:這是屬於慧證的境界,如經典曰「電光見道」
必在正知見的前提下修定,才可能「電光見道」
為頓悟的可能,未必要待一心境界之後

關卡與逆障
一.求好心切,用心過度,故緊張而不能放鬆
甚至會有呼吸錯亂的現象

二.妄想紛飛,使不上力
三.昏沈無記
四.腿痛.腰痠
五.幻境迷離
六.細妄想,尾大不掉

七.三輪不空.前後際在;而不能進入一心境界

對治降伏
一.身心放鬆,遊戲自在
先靜觀呼吸的進出,待平穩後再數

二.過去者已逝,未來者不憂,當下者提高警覺
既不累計妄想,也不仇視妄想
不粗暴,不氣餒─功不唐捐

三.提高意願與道心
雖昏沈用不上力,也不放腿下座

四.從「觀受是苦」而接受它
是腿痛,而非我痛;從痛苦到痛快

五.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離開方法,即是逆障
六.用心平等,呼吸間皆觀照
七.既不分別前後,也不對位能所

只要善加對治,單用數息法即能入定

動靜得宜
除跏趺坐外,還需要作一些運動嗎
前已謂:調身之細微處,即是調脈也

調身運動的時機:朝起,禪坐之前;而晚間禪坐,就無那麼必要
脈障顯現時:悶脹.緊迫.痠痲.疼痛.振動
生病,其實也只為脈有障礙

若脈障顯現了,當作什麼運動?不同的穴位,乃對應有不同的運動
瑜伽的本意,乃對應於脈穴爾;故當作什麼運動,事實上是相當專業的學問
就像不同的病,當配不同的藥一般

而在這課程中,我卻不可能教作運動:我沒有那麼專業,要花非常多的時間
不作運動,單以靜坐法,其實也會慢慢疏通的
將疏通時,便會感應出對應的動作來

結論:對於運動,既不迷信,也不排斥
有用則多作,無用則存疑
功夫純熟了,不作亦無所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