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學佛四依止

學佛四依止

學佛者遵循的四個準則: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
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一、 依法不依人:在佛教裡,不以人事為中心,而以法制為中心,以真理為中心。世間人事會有變化、有主觀、有生死,沒有一定的標準;只有依真理才會平等。
佛教裡,佛陀雖為教主,但是佛陀並不要人皈依他,而要皈依法,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離開法,那裡有佛?所以經典中處處強調「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就是要我們皈依自己,皈依法,皈依佛性,不可以皈依其他。
 依法不依人:依止永恆不變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滅現象的某一個人。

二、 依智不依識:「識」是認識、了別、明白的意思,因為「識」有主觀的成分,難免會有錯誤。例如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對外攀緣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各有所見,深淺各有不同。
佛陀要我們依「般若智慧」行事,不要以「分別意識」為標準,因為般若智慧如「大圓鏡智」,任何東西擺在鏡子之前,他會依原來的樣子如實呈現。關於「依智不依識」,淺顯一點說,人常常用情感行事,對人對事依所愛、不愛來分別,如此必然有錯誤,所以要理智一點,要用智慧才能平等的把原貌還原出來。「依智不依識」,才能認識宇宙萬有,至為重要。
 依義不依語:從義理本身把握真理的內涵,不執著戲論,滿足於語言文字的遊戲
三、 依義不依語:世間上,最不統一的就是語言,一個國家若有數十種不同的方言,全世界一兩百個國家,你說會有多少不同的語言。在如此多不同的語言中闡揚一個道理,怎麼會不因為語言不同而走樣呢?
所以佛法強調要「依義不依語」,語言儘管不同,但意義不能改變,所以佛法翻譯成世界各國的語言,不管英文、日文、德文,儘管腔調、語彙可以改變,但法的意義不能改變。
 依智不依識:以般若智慧為人生行為的規範,而不依順一般的俗知俗見。

四、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經分有三藏十二部,有大乘、小乘。佛陀對眾生說法,因應各種根器不同的眾生而觀機設教,故有長行、重頌、授記、孤起、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議論等類別,而且深淺不同。
因應眾生程度不同,而有各種的方便解說,但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佛陀縱然有方便示教,然而佛法的緣起、真如、自性、苦空、無常、無我等真理,則是不容許稍有更改,所以就需要遵循「依義不依語」的原則。所謂「以四依止,入佛智慧」,我們親近師長,研究佛法,應該時時謹記,以「四依止」作為學佛的方針,才能把握佛法要義。
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從方便邪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